南京博物院是中国最早创建的博物馆之一,是一座大型综合性的省级历史与艺术类博物馆,前身是1933年蔡元培等倡建的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1950年更名为南京博物院,位于南京城东中山门内中山东路321号,占地约13万平方米。1933年,由我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时任国主中央研究院院长的蔡元培先生倡议创建的国主中央博物院筹备处落成。蔡先生亲自兼任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
南京博物院,是中国最早创建的博物馆之一,是一座大型综合性的省级历史与艺术类博物馆,前身是1933年蔡元培等倡建的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1950年更名为南京博物院,位于南京城东中山门内中山东路321号,占地约13万平方米。
1933年,由我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时任国主中央研究院院长的蔡元培先生倡议创建的国主中央博物院筹备处落成。蔡先生亲自兼任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在中山门半山园征地12.9公顷,原拟建“人文”、“工艺”、“自然”三大馆,后因时局关系,仅建“人文馆”,即现在的南京博物院大殿。该建筑为仿辽代宫殿式,由民国著名建筑师徐敬直设计,经建筑大师梁思成修改,1936年6月开始兴建,1947年告竣,为博物院主楼。整个大殿雄伟壮观,是近代建筑史上的杰作,其结构部分按《营造法式》设计建造,某些细部和装饰兼采唐宋遗风。
当时通过收购、拨交、发掘,集中全国第一流珍品约二、三十万件,其中包括绘画中的《历代帝后像》、《唐明皇幸蜀图》;铜器中的毛公鼎、司母戊鼎等稀世国宝。
该院当时为全国唯一一座仿照欧美第一流博物馆建馆的现代综合性大型博物馆,直属当时的教育部领导。北平历史博物馆曾一度归属于中央博物院的建制而成为分院。
中央博物院的建筑设计思想是力图体现中国早期的建筑风格,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同时区别于中山东路上其他几幢大屋顶的仿古建筑。辽式建筑于10一12世纪在我国北方形成,它继承了唐代的传统,又有变化。主要表现为造型朴实雄浑,屋面坡度较平缓,立面上的柱子从中心往两边逐渐加高,使檐部缓缓翘起,减弱大屋顶的沉重感。尤其是屋顶下简洁而粗壮有力的斗拱,主要是起结构受力作用,不像明清以来的建筑斗拱,装饰意味越来越浓,受力性能越来越弱。中山东路的其他几幢仿古建筑,基本上就是仿明清风格的。博物院建筑委员会经过研究,决定采用辽代的式样来建造博物院。徐敬直的设计图原是仿清式建筑的,在梁思成、刘敦祯两位顾问的指导下,徐敬直和李惠伯两人重新设计了建筑图案。总体布局强调深层次的对称轴线,主体建筑离中山东路主干道较远,前面留下宽敞的空间,做草坪、广场和绿化带,大殿前建有宽大的三层平台,这样设计,可以衬托主体建筑的雄伟高大。大殿仿辽代蓟县独乐寺山门形式,其结构多按《营造法式》设计,某些细部和装修兼采唐宋遗存。大殿为七开间,屋面为四面曲面坡的四阿式,上铺棕黄色琉璃瓦。陈列室仿自美国某博物馆,做成平屋顶,外墙加中国古典式挑檐,使之与大殿风格协调。整座建筑物设计科学合理,比例严谨,是在满足新功能的要求下,采用新结构、新材料建造的仿辽式殿宇的优秀实例,受到建筑界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