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列入国家“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的综合性大学,是教育部“援疆学科建设计划”40所重点高校之一,同时也是国家“111计划”和“长三角高校合作联盟”的重要成员。华东师范大学与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并称上海“四大名校。
作为新中国第一所社会主义师范大学,1959年学校被中共中央确定为全国首批16所重点院校之一。1978年学校再次被确认为全国重点大学。1986年学校受国务院批准成为首批设立研究生院的 33 所高等院校之一。1996年被列入“211 工程”国家重点建设大学行列。2002年根据上海市高校布局结构调整的战略部署,启动闵行校区规划建设,2006 年学校主体搬迁到闵行校区,形成了“一校两区、联动发展”的办学格局。2006年教育部和上海市重点共建华东师大,学校进入国家“ 985 工程”高校行列,学校在建设世界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学校秉承“智慧的创获,品性的陶熔,民族和社会的发展 (Creativity,Character,Community)”的办学理念,朝着“拥有若干一流学科,多学科协调发展,引领中国教师教育发展的世界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目标稳步迈进。力争在2020年左右进入世界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行列,在本世纪中叶建成世界一流大学。
校训:20世纪80年代,华东师范大学进入了新的发展期。学校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进一步明确和端正办学思想,提出了“求实创造,为人师表”的校训。
英文校训:Seek Truth, Foster Originality; and Live up to the Name of a Teacher.
校树、校花:华东师大的校树是水杉,是校内的分布最多的树种。华东师大的校花是荷花,中山北路校区丽娃河等水系里多有种植,闵行校区的樱桃河里亦有种植。
大学使命:华东师大首任校长孟宪承提出大学的使命应该是“智慧的创获,品性的陶熔,民族和社会的发展”。 1934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孟宪承所著《大学教育》。现代大学的理想是什么?孟宪承概括为三方面:“智慧的创获”、“品性的陶熔”、“民族和社会的发展”。此即著名的“大学三理想”。与三理想相应,他进而论述了大学的三项任务,即研究、教学和推广。
华东师范大学是一所文化底蕴深厚、办学特色鲜明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学校学科门类齐全,涵括了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9大学科门类。目前设有19个全日制学院,含58个系,70个本科专业,其中中文、历史、数学、地理、心理和物理等6个专业是国家文理科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
学校现有 2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 38个一级学科硕士点, 1 个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 17 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 18 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教育学、地理学 2 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涵盖教育学原理、自然地理学等 13 个二级学科), 5 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5 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和 12 个上海市重点学科。学校拥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7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8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1个教育部战略研究基地;学校文科拥有6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个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和工作室。学校主办和承办 20 余种学报期刊,图书馆藏书 400 余万册,并拥有19所附属学校。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截止2012年05月,学校有教职工近4000人,其中专任教师2000余人,教授及其他高级职称教师1200余人;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4人(含双聘院士 8 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9人、长江学者17人、中央“千人计划”13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9名、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2人,紫江学者80人,终身教授105人。截止2012年学校有在校全日制本科生学生14,000余名,研究生14,000余名,外国留学生4000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