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师范学院的前身是创建于1978年的贵州教育学院。2001年,贵阳职工大学并入学院。2005年,经贵州省教育厅批准,开始招收普通专科学生。2009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改制为普通本科院校并更为现名。

办学现状

(一)占地及建筑面积:学校现有河滨、小河、乌当三个校区,占地面积共计1075亩(其中乌当校区占地1042亩,含代管林地350亩);校园建筑面积30余万平方米。目前已集中在乌当校区办学。

(二)办学规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2402人。

(三)教师队伍状况:现有在职在岗教职工790人,其中专任教师622人。专任教师中有教授、副教授236人,占37.9%;有博士76人,占12.2%;有硕士333人,占53.5%;另有在读博士研究生25人、在读硕士研究生13人;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9人、省管专家1人、省级教学名师6人;有省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近年已引进“长江学者”、“千青”、“杰青”等候鸟型人才5人,长年聘请外籍文教专家2名。

(四)管理系统:

党群部门8个:党政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学生工作部

(武装部、学生处)、纪检监察办公室、工会、团委。

16个基层党委:机关党委、文学院党委、外国语学院党委、教育科学学院党委、历史与社会学院党委、经济与政治学院党委、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党委、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党委、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党委、地理与旅游学院党委、体育学院党委、艺术学院党委、职业技术学院党委、继续教育学院党委、实验中学党委、离退休党委。

行政部门13个:人事处、审计处、教务处、科研处、招生就业指导处、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发展规划处、计划财务(国资)处、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基建处、后勤处、保卫处、离退休工作处。

教学单位15个:文学院、外国语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历史与社会学院、经济与政治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地理与旅游学院、体育学院、艺术学院、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以及马列教学部、大学外语教学部。

教辅单位:学报编辑部、图书馆、教学实验管理中心、教育信息网络中心、心理健康咨询中心。

附属实验中学1所:贵州省实验中学(省级示范性高中)。

(五)学科专业设置:有普通本科专业30个、普通专科专业24个(目前8个招生),涵盖教育学、文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史学、工学和艺术学9个学科门类;有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有省级特色重点学科2个、重点支持学科2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1个、教育部全国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省级人文社科基地1个,省、厅级重点实验室各1个;编制性科研机构3个,非编制性科研机构25个。

(六)教学设备与图书:现有固定资产总值达4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6500多万元。学校图书馆有馆藏纸质图书73万多册、电子图书125万余册、中外文数据库8个。

(七)学术研究成果:出版专著20部、教材13部,发表论文近900篇(其中核心及以上期刊发表251篇);获国家级科研课题8项、省部级课题93项、厅级课题136项;获厅级科研成果奖5项、省级科研成果奖3项。

(八)对外交流与开放办学:著名数学家、中科院院士陈省身、杨乐、吴文俊,我国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中科院院士欧阳自远、人类学家纳日碧力戈、文史学家葛兆光等多次来校讲学。学校已与美国加州大学、美国奥克兰大学、美国西密苏里州立大学、西雅图城市大学、泰国诺伊皇家大学、皇家澳大利亚化学会、瑞典皇家工学院、加拿大堪拿多应用文理学院、韩国全北国立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并与瑞典皇家工学院、美国加州大学和美国西密苏里州立大学开展科研项目合作;与国外友好大学互换学生共68人。

校地合作:与黔东南州政府签署了校地合作协议,着重从生态文明建设、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民族人类学研究、基础教育等开展合作。与遵义市湄潭县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湄潭县人民政府每年提供我校十万元人民币用于开展“浙大西迁”历史文化价值的研究。与贵阳市乌当农业局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合作内容包括示范基地建设、农产品安检中心建设、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农业技术开发和推广等。与贵阳市乌当区教育局、修文教育局、南明区教育局、白云区教育局、黔南州罗甸县教育局、惠水县教育局、长顺县教育局、贵定县教育局,安顺市西秀区教育局,毕节市黔西县教育局、金沙县教育局、七星关区教育局,黔东南州三都县教育局,六盘水市盘县教育局,黔西南兴仁县教育局等15个县区教育局建立友好实习协作关系。

校校合作:与华中师范大学、青岛大学、武汉音乐学院分别签订对口帮扶协议;与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建立合作关系。

校企合作:与中国振华集团正式签订“校企合作”合作协议;与福建金辉集团签订合作办学协议;与贵阳国贸广场商贸有限公司、贵阳迅鱼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亚旗技术服务(江苏)有限公司、贵阳海青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深圳市润能数码科技有限公司、贵阳雨晴广告传媒有限公司、景峰制药有限公司等建立校企合作关系。

贵州省古典文学学会、贵州省写作学会、贵州省现当代文学学会、贵州省人类学会等学术组织挂靠我校。

(九)精神文化

校标——由蓝天、“E”字母、铜钟、书、竖起拇指的拳头构成具有诗意的和谐整体,表达了自由、希望、教育、时间、知识、决心和力量之间的内在联系。

校歌——《贵州师范学院校歌》,旨在激励和团结广大师生员工发扬师院精神,加快学校建设,创造学校辉煌的明天。

校训——为人师表。

校风——求真务实,自强不息。

教风——厚德树人,言传身教。

学风——立志勤学,知行合一。

(十)办学成果:学校已培养毕业生12万余人,绝大多数成为教育战线的领导和骨干;改制以来,通过远程或集中等方式培训贵州各级各类教育行政干部26245人次、班主任19554人次,骨干教师150510人次,为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获省勤政廉政先进集体、省党建工作优秀基层党组织、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省级“安全文明校园”、省第一所“绿色大学”和第一所高校“环境教育基地”、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发展规划

(一)发展目标:用5年时间,把学校建设成为全面合格且有鲜明办学特色的普通本科高校,使之成为贵州省重要的基础教育人才培养基地、教师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和决策咨询服务中心,为创办一所在中国西部有一定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地方本科高校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发展定位:

总体定位概括为“两性两型有特色”:即地方性、师范性、教学型、多科型、有特色。

具体定位:发展目标定位——建成全面合格且有鲜明办学特色的地方本科院校;办学类型定位——教学型地方本科院校;办学层次定位——本科教育层次为主,专科教育层次为辅,创造条件开展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定位——以文学、理学、教育学学科门类为主,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史学和工学等学科为辅,多学科协调发展;人才培养定位——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服务面向定位——立足本省,面向基层,服务基教,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三)发展重点: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加强学科专业建设,构建基本学科专业体系;实施科研兴校战略,不断提高科研创新水平;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速完善办学条件;加大对外交流与合作力度,提升学校国际化水平;深化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四)发展阶段:夯实基础阶段(2011—2012年);巩固提高阶段(2013—2015年)。

(五)发展对策:为实现发展战略目标,拟重点实施以“教师发展工程”为核心的学校建设“七大工程”:一是以增加数量、改善结构、提升水平为目标的“教师发展工程”;二是以完善内部良性运行机制、提高校院两级管理水平为目标的“管理升级工程”;三是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的“质量提高工程”;四是以改善校园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提高校园文化品位和格调为目标的“基础保障工程”;五是以实现增收与节支、投入与产出相统一、创建节约型学校为目标的“增收节支工程”;六是以促进和推动学校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为目标的“公共关系工程”;七是以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学校建设发展中的领导力和凝聚力为目标的“党的建设工程”。

相关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