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汉莎航空
丹麦

德国汉莎航空(德语:Deutsche Lufthansa AG),常简称为德航,是德国最大的航空公司,也是德国的国家航空公司(Flag Carrier),总部设于科隆,以法兰克福国际机场为枢纽机场。名称中的“Lufthansa”,德文原意是“空中的汉莎”,“汉莎”源自13至15世纪北德地区强大的商业联盟汉莎同盟。德国汉莎航空股份公司(德文:Deutsche Lufthansa AG)母公司是德国汉莎航空集团(Lufthansa)。瑞士国际航空公司(Swiss International Air Lines)亦隶属德国汉莎航空集团。

汉莎航空的历史可追溯自1926年。当时Deutsher Aero Lloyd与Junkers Luftverkehr AG两间航空公司,于1月6日正式合并,成为了Deutsche Luft Hansa AG航空。早于1926年,汉莎已经拥有162架飞机,以经营欧洲间的航线,不久航线扩张至西班牙、巴西,甚至试航中国。直至1933年,Deutsche Luft Hansa AG正式改名为今天的Lufthansa。30年代末,汉莎航点最远至泰国曼谷,及智利的圣地牙哥。而且更和中国政府合资成立欧亚航空,使用JU-52型客机飞行。汉莎航空的历史与德意志第三帝国建立和1945年的倒台息息相关。50年代得以重建,最开始使用的名字是“航空股份公司”(Aktiengesellschaft für Luftverkehrsbedarf,缩写:Luft AG),后来又恢复使用“德国汉莎航空股份公司”的名称。

1939年,纳粹党执政的德国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一直到1945年,德国战败,汉莎随即于同年停航。由于包括汉莎在内的数间德国企业都被盟军视为纳粹的帮凶,因此它们都希望让后人淡化以往公司的历史。其后,德国被盟军占领,不久分为东德及西德。西德政府于1951年成立劳动委员会,以恢复德国战后的交通。于是,由汉莎旧臣重组了LuftAG,并于1955年4月1日再一次正名为Lufthansa。同日,一架康维尔CV340客机,由汉堡市前往慕尼黑,便是汉莎战后首个航班。于是,汉莎的官方立场,亦坚持自己是从1955年建业,而不是1926年。而汉莎航空于2005年4月1日庆祝其50周年,便是为了纪念他们在这一天重生,并且展望未来的里程碑。在汉莎航空于1955年重新启航时,另一边的东德航空公司,亦想使用“Lufthansa”一名,于是导致东西两德发生外交争拗。最后,东德航空改名为“Interflug”,不过汉莎的飞机却被东德政府禁止飞入其领空甚至西柏林,此情况直至90年代初柏林墙拆除,两德统一才结束。

德国汉莎航空集团于1926年在德国柏林正式成立。今天,汉莎已发展成为全球航空业领导者和成功的航空集团。汉莎航空目前拥有六个战略服务领域,包括客运、地勤、飞机维修(飞机维护、修理和大修(MRO))、航空餐食、旅游和IT服务。在全球拥有400多家海外子公司及附属机构。汉莎航空的核心业务是经营定期的国内及国际客运和货运航班,飞行网络遍布全球450多个航空目的港。除航空运输外,汉莎航空还向客户提供一系列的整体服务方案。集团旗下拥有“汉莎”和其它品牌,所有的品牌都彰显汉莎秉承一贯为客人提供安全、可信、守时、高品质、极具技术竞争力和灵活创新的服务理念。

1997年,汉莎航空与其它四家世界顶级航空公司成立了全球第一个航空联盟——“星空联盟”。今天,“星空联盟”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航空联盟,拥有14家成员航空公司,每天提供11,000个航班飞往124个国家的729个航空目的港。得益于“星空联盟”的全球飞行网络,汉莎航空不仅为乘客提供畅顺便捷的飞行服务,也为乘客奉上灵活的旅行选择。目前,汉莎航空是中国市场上最大的欧洲航空公司,拥有中欧航线上最频繁的直飞航班,每周多个直飞航班覆盖中国多个城市北京、上海、香港、南京、广州,也将在2012年3月27日开通青岛、沈阳的航班。

相关导航